188体育

图片
手机版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要闻动态 > 直播访谈

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答记者问

2022-03-09

2022-03-09
分享到:
[打印] 字号:[大] [中] [小]
  近日,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、重庆市人民政府、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《规划》编制背景、总体要求、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  问:请介绍一下《规划》的编制背景?
  答: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(以下简称成渝地区)位于长江上游,地处四川盆地,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、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,区域绿色发展本底较好,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,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基础良好。
  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。2020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,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、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成渝地区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将不断加快,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,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成渝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。目前,火电、钢铁、化工、建材等传统资源型工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大,偏重的工业结构格局仍未改变,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,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面临较大挑战,亟需加快绿色转型发展。为贯彻落实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,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,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,编制本规划。
  问:《规划》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?
  答:《规划》编制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,统筹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、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。重点突出四个方面:
 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共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;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绿色转型,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工作,促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  二是突出协同治理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系统开展重要生态空间保护,强化区域生态系统修复;协同开展跨界水体环境治理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、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深化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同防共治。
 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。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解决餐饮油烟、噪声、黑臭水体等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,通过法制、市场等多元手段,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,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生态环境需要。
  四是突出双核引领。发挥重庆、成都协同带动作用,深化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,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,着力统一谋划、一体部署、相互协作、共同实施,形成区域生态同筑、环境共治、风险联防、政策共商的整体合力。
  问:《规划》明确了哪些具体目标指标?
  答:规划期至2025年,展望到2035年。《规划》提出目标是到2025年,成渝地区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,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,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,城市开发模式更加集约高效,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,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,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取得明显成效、区域协作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完善,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,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。
  《规划》围绕绿色低碳发展、生态保护修复、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改善等4个方面,设置了12项指标,其中7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。7项约束性指标中,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.5%,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,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9.4%,地级及以上城市PM2.5浓度下降13%以上,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96%,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稳中向好,河流主要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到90%以上。
  问:为实现上述目标,《规划》提出了哪些主要任务?
  答:《规划》明确了5方面重点任务,一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,包括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、促进能源结构绿色优化、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。二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包括共筑“四屏六廊”生态格局、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、强化区域生态系统修复治理、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。三是深化环境污染同防共治,包括共抓水生态环境治理、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、加强土壤污染协同治理、协同开展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等。四是严密防控区域环境风险,包括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预警、强化环境应急准备与响应、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等。五是协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,包括建立区域统筹管理体制机制、完善生态环境法治标准体系、优化创新区域市场化手段、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等。
  为支撑主要任务落实,《规划》提出了9项重大工程,包括:区域生态修复重大工程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、水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、大气污染治理重大工程、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重大工程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、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工程、区域环境风险防控重大工程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重大工程等。
  问:如何保障《规划》提出的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?
  答:为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,《规划》提出四方面的保障措施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相关部门和重庆市、四川省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,统一领导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工作,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分工,协同推进规划实施。国家有关部门予以积极支持。二是加大资金投入。加强中央财政资金引导,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,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,拓宽融资渠道,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成渝地区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。三是强化宣传引导。协同开展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,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工作动态,及时、充分展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设成效,共同讲好“经济圈”建设中的生态环保故事。四是严格实施评估。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、监督检查、统筹协调和经验总结推广,围绕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调度和评估。
  问:《规划》的最大特点是什么?
  答:《规划》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,进行了新的探索,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:
  第一,唱好“双城记”,着力解决成渝地区共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。《规划》不同于重庆、四川两地各自的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,重点关注两地共存共通的生态环境问题,协同开展跨界河流、大气污染等环境治理。发挥重庆、成都协同带动作用,深化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,创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,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,形成区域生态同筑、环境共治、风险联防、政策共商的整体合力,促进成渝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  第二,聚焦城市群,着力解决成渝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。“十四五”期间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一定的压力,集中体现在人口向城市群集聚带来消费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、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。《规划》着力于解决餐饮油烟、噪声、黑臭水体等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,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,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生态环境需要。
  第三,聚力多部门,部委地方联合印发推动实施。生态环境部、发展改革委联合重庆、四川两地政府印发给两省市相关部门和地级市政府的发文方式,有助于压实部门职责,推动规划目标、任务和重大工程落地实施。

188体育:188体育

ICP备案编号: 京ICP备05009132号

网站标识码:bm17000009

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

电脑版